您的位置::宝农农业网 >> 细齿蕈树

农机智能化人才培养孤峰突起泰来藻

时间:2022年08月11日

农机智能化人才培养孤峰突起

采访 记者 李薇薇

嘉宾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大学校长 袁寿其

编者按 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与两会代表交流时指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很难关起门来保护农业。要通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破解农业发展难题。这实际上也是激发农业中的“新经济”。

近年来,连续多个中央一号文件关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出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两会期间,我们特邀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大学校长袁寿其,聚焦在现代农业不断突破传统农业壁垒的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农机智能化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话题。

农机专业曾跌入“万丈深渊”

记者:作为国内最早设立农机专业的高校,如何审视农机专业发展历程?

袁寿其:农机专业的发展随着国家政策和农业发展形势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实行农业合作化发展。当时,国内的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教育仍是一片空白。江苏大学(原镇江农机学院)是最早开设农机专业的高校之一。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政策的推广,农业和农机发展迎来了新变化。1981年,学校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在随后的发展历程中,农业机械学科一直是学校的支柱学科。但在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进行学科调整,学校停招本科专业,学校农机专业从高峰跌入了“万丈深渊”。

新世纪以后,面对人口增长、科技进步等因素对农业生产提出的新要求,学校重新申请的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机化工程学科硕士点双双获批。近年来,信息技术推动了农机生产的剧烈变革,学校对相关专业也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等专业恢复本科招生,并且建立起涵盖农业机械、设施农业等在内的“大农业工程”学科群。

校地协同“托起”新农民

记者:农机智能化是一个高端技术密集集成的领域,而农业在中国又是一个传统行业,尤其是当下农村农民的整体科学素养偏低,面对现状,国家急须培养现代职业农民,而培育现代职业农民,需要从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引导和扶持,高校如何协同创新,构建符合国家制度体系的教育及培训制度?

袁寿其:随着我国土地流转和现代农业装备的快速发展,土地向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一批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快速涌现。这就急需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去年,我校农业装备学院胡永光、付为国等5名科技骨干组成驻村专家组,与仪征市农委对接,采取一人一村的方式,扎扎实实地为推进当地茶叶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技术指导、示范户培养等工作。为改良当地茶园土壤、提高茶叶品质,先后向茶农发放醋糟、有机肥、尿素等肥料和生物农药,帮助茶农实现了亩均收入超5500元,节本增效达15%以上。

由于茶园操作机械、醋糟和生物农药都是新技术,要让茶农真正了解这些新技术,专家们除了进行集中授课以外,还积极探采取了实物观摩、现场指导等新方法,受到了茶农的普遍欢迎。

高校应协同一切有利的教育和科技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高校实施”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协同培育机制。

首先,校地协同,共建顶层机制。高校要发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以及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服务三农的作用,同地方区(县)政府建立培育现代职业农民的协同机制。发挥学科支持、课程、师资、教材等方面作用,面向种养大户、合作组织带头人等主体提供差别化的现代农业教育培训服务。

其次,校内协同,提升培育成效。高校要大力协同校内一切学科、师资和课程资源,建立高校教授-职业农民间的对接机制,把现代农业技术传播、现代农业管理知识很好地嵌入定期培育、轮岗培训、日常指导之中。

最后,校企协同,提升实践水平。培养现代职业农民离不开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科技人员的力量。高校要建立以自身为牵头单位,新型农业组织、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新农村发展联盟,建立多方共享的远程网络体系或智慧农民云共享平台,确保农户田间信息、高校农业知识、企业实用技术等信息资源流通共享。

“农机智能化人才”走进新时代

记者:很长一段时间农民和农业,农业科研和农业生产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割裂。如今,面对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对农业智能化的需求,高校应如何扭转传统农业科技发展的尴尬。实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

袁寿其:高校科研的一个特点就是前瞻性高新技术研究,相对于同时期农业生产有一定的超前性。高校搞基础研究和前瞻性高新技术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和储备,企业设计生产市场需求的产品。现在社会发展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对农机提出了大型化和智能化的需求,客观上促进了高校科研和企业生产的融合,高校研究的高新技术也正好是市场和企业所需要的。作为高校就可以以企业需求为目标来开展科研工作,实现产学研结合,并在科研过程中为企业培养技术骨干力量、培养人才。高校在农机专业的课程教学上也应该增加测控技术方面的课程比重,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培养。

记者:不久前,江苏大学农业科学学科成功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排名前1%,在农机智能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江苏大学进行了怎样的创新和探索?

袁寿其:我们在2011年恢复农机专业招生以来,在学生的培养上紧紧围绕学校“工中有农,以工支农”的总体要求,在以下两个方面积极探索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强调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在修订最新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组织开展了国内外高校农机及相关专业培养方案的调研与研讨,跟踪国内外农机专业办学的发展方向并结合我校农机优势和特色持续进行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完善。新方案突出两大特色:一是符合未来农机专业认证的要求,做到应开尽开相关课程,使学生所学知识体系更加完善。二是,突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理论教学总学时数压缩至160学分,其中实践、创新类课程等较大幅度增加,实验学时数约占总教学课时的1/3左右。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自农业机械化本科专业恢复后,农业装备工程学院全体教师承担了本科生的培养任务,通过开展学业导师制,为入学的每一个学生从大一开始就配备学业导师,以导师的科研团队为依托,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责任编辑:赵宇恒

金库门规格

收购名人书画

大地通讯

沈阳电脑回收

电柜防爆加热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