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宝农农业网 >> 尖裂毛蕨

甘肃省农膜市场劣质产品充斥市场正规企业处境艰难柳安属

时间:2022年07月29日

甘肃省农膜市场:劣质产品充斥市场正规企业处境艰难

图为兰州金银环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拌料车间。

纯原料

再生料

再生料

再生料与纯原料混合

题记:农膜,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之一。作为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我省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推广应用农膜,90年代得到全面普及,近10年来有了长足发展,地膜覆盖面积在全国名列第二,仅次于新疆。来自省农牧厅的统计显示,2013年,我省各类农作物地膜覆盖2663万亩,地膜使用总量达15.2万吨,为促进粮食增产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孕育了农膜市场巨大的商机,而与此同时,也使我省面临严峻的“白色污染”考验。为了规范管理,有效防治“白色污染”,促进农膜市场有序发展,我省相继出台了两部地方性法规,制定农膜生产地方标准,约束农膜企业的生产经销行为。然而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企业不惜掺杂使假、仿冒生产、违规经营,对正常农膜市场秩序形成了严重冲击,最终导致了“劣质产品充斥市场,正规企业处境艰难”的尴尬局面。有关专业人士指出,农膜市场乱象,绝不仅仅是农膜企业间一场利益的较量,而是“白色污染”威胁下的一场耕地保卫战。

从4月2日起,本报记者重点对我省农膜需求量较大的河西等地农膜市场以及相关企业生产经销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了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问题一:劣质农膜生产肆无忌惮

4月2日下午,在酒泉市肃州区旺长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大约1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里两台造膜机“安静的立着”。厂区韩姓负责人告诉记者,工人都是当地的农民,“这段时间由于农忙,厂子目前处于停工状态。但是如果需要货的话,24小时内能产9吨。价格每公斤12元左右,要货多的话还能便宜……”

在车间的一处拌料台上,没有用完的原料被装在编织袋内。记者随手抓起一把取样并拍照,据目测,只有一半呈灰白色,另一半则是淡蓝、灰黑色相间。

“料里有蓝色或深灰色的颗粒,如果不是生产棚膜的企业,很大程度上是在使用再生料制造地膜。以前很多厂家生产时,最多加5%的再生料,如果再生料比重大,农膜易断且易老化。”兰州金土地塑料总公司相关技术人员告诉记者。

据了解,区分农膜好坏一般有四个标准,一是透光好,二是保温保墒好,三是抗老化,四是消雾流滴配合好。同时,在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把关,从原料的选用,再到机械化的生产加工,每个环节都不容马虎。

记者调查发现,使用再生料生产农膜利润相当可观。“如果加入10%,每吨的利润就增加300多元。这也是一些农膜企业为什么会铤而走险添加再生料的原因。”知情人士分析,从记者所拍摄的照片来看,这种再生料添加至少在50%以上……

4月10日上午,记者来到曾有农民投诉涉嫌生产假劣农膜的兰州金银环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进行调查。该公司对记者的来访非常敏感,尽管记者亮明了身份,但该公司副总经理、销售总监孙海明仍借核实记者身份之名,“安排”10余名壮汉将记者团团围在该公司办公室不得离身,时间长达1个小时。最后,在本报报警及在当地宣传部门和该县工业局、质检局等部门领导的督促下,才得以恢复自由。

在记者要求现场查看生产车间及原料车间时,该公司蹊跷停电,相关车间大门“无法打开”。在该县质监、工信局等单位工作人员要求下,才打开了该公司生产车间及库房的侧门,记者随机进行了调查取证。

劣质产品充斥市场正规企业处境艰难

一走进生产车间,阵阵刺鼻的味道扑面而来,20台机器排成两排,所有的上料斗均被塑料布包裹着,里面还有剩余的农膜原料。记者随便抓起一把,发现多半以上是黑、灰色相间的料,晶莹透亮的纯原料仅有极少部分。

该公司一张姓负责人告诉记者,“生产农膜的原料一部分来自兰州石化公司的纯原料,一部分则是从山东等地拉过来的,产品主要销往河西地区。”记者在该公司原料库看到,在十余袋纯原料旁,则是大批装载着深灰色、纯黑色料的编织袋。而当记者向该公司张姓负责人求证是否为再生料时,他告诉记者,“我看着这些都是纯原料,并且厂子现在正在和东南某大学及上海某大学研发一项新技术,就是在农膜生产过程过把再生料加到30%,那个时候我们纯原料就能省下更多……”

记者调查中还了解到,兰州金银环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于2013年年底投产,同一条生产线上,生产着“金银环”“回利”“定元”3个品牌的农膜。

至于这些杂色原料是否就是再生料,4月16日,记者将采访中在相关企业的取样送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鉴定,该局质检中心主任孙林作出权威认定:全部是再生料无疑。他介绍说,“扁豆状、椭圆、晶莹透亮无异味的白色聚乙烯颗粒才是农膜生产的纯原料,像这些色杂、灰暗不透明,有刺鼻性气味的原料,全为再生料,用于农膜生产会有严重质量问题。”

据相关知情人士透露,那些从山东等地运来的原料,其实就是“洋垃圾”。

“所谓‘洋垃圾',就是外国的废塑料!”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一些不良厂商从山东、天津等地港口,以每吨2800至5600元不等的价格购买“洋垃圾”,每吨花600元制成颗粒,再加上运费,卖到我省河西地区每吨也就8000多元,制成农膜后按每吨1.1万元销售,能净赚2000多元。而使用纯原料制造农膜,仅原料售价每吨就在1.1万元以上。相关知情人士还透露,这些“洋垃圾”,其实就是国外使用过的医用、工业用废塑料,用在农膜生产上,会对土地造成慢性毒害,而一旦用到食品包装等方面,后果不堪设想。

问题二:正规农膜企业处境艰难

“劣质农膜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再生料或‘洋垃圾',故成本低、售价低,但这种农膜铺到地里不但起不到很好的保墒作用,而且易破损,难回收,残留在土壤中将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降低作物产量。而农民并不了解这些,只拣便宜货买。这样,使用纯原料生产的正规农膜企业自然无法与之抗衡……“你看,这些都是今年积压的货,而现在覆膜的阶段基本结束,这些农膜就很难再销售了……”4月2日,酒泉市巨龙农业生产资料农药农膜分公司薛姓负责人一见到记者,就开始“发牢骚”。

酒泉市巨龙农业生产资料农药农膜分公司,主要销售兰州石化公司宏达塑料薄膜厂生产的“宏盾”、甘肃济洋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海宇”两种品牌的农膜。不大的厂区内,农膜堆积如山。

记者走访中发现,在河西市场,售价最高的是“宏盾”牌农膜,每公斤14.6元至14.8元,由于售价高,该品牌的农膜鲜有人问津,而售价低廉的“金银环”牌等农膜却广受农民“青睐”。

“4月1日起实施的《甘肃省农膜生产地方标准》明确规定,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不应加入再生料,不应加入不利于作物生长和有害土壤的助剂。而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农膜企业使用再生料,由于成本低、售价低,对农膜市场造成严重冲击,正规农膜企业目前处境艰难……”甘肃济洋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刘姓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甘肃济洋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年产能3.5万吨左右,而近年来由于受假劣农膜的冲击,实际年产量仅1.2万吨左右。“以往我们每年在河西地区的销量基本都保持在5000吨以上,今年却只有3000吨。”

和济洋一样处境艰难的,还有兰州鑫银环橡塑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等政府采购招标入围的其他几家农膜企业。兰州鑫银环橡塑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不仅受到价格的严重冲击,还受到“李鬼”的严峻挑战。兰州金银环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仅用一字之差,就差点要了“李逵”的命。

兰州鑫银环橡塑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是隶属于原兰州石化公司的老牌农膜生产企业,改制后好景不长,就被“李鬼”排挤得举步维艰。“往年在河西地区,我们销量基本在4000吨以上,今年却只有1200多吨。”兰州鑫银环橡塑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秦文生无奈地告诉记者。

而同样是政府采购招标入围的农膜生产企业———兰州金土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则不得不无奈地举起维权大棒,联合质监部门开展打假维权的“农资利剑行动”。

问题三:农民不辨良莠只图便宜

“为什么选这个品牌的农膜?”

“因为便宜……”目前,在农膜市场上只要价格便宜、能铺住地,就会受到农民的青睐。“便宜”两个字,是记者在调查农膜市场时,听到农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虽说都知道“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也常闻使用劣质农膜造成损失的事。但在选择农膜时,农民们还是贪图了便宜。

甘肃济洋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刘姓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农民喜欢什么牌子,经销商就会卖哪个牌子,不管质量、不分好坏,也不给农民讲劣质农膜的危害。而在河西地区,除了劣质农膜横行之外,还有很多经销商在经销严令禁止的0.005毫米膜,同样是一公斤的农膜,膜越薄铺的地块面积就越大,反之就小。纯原料生产的0.008毫米膜,8公斤铺1亩地,而超薄农膜8公斤可以铺2亩地。从今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对农膜监管者、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回收者的责任都作了具体规定,厚度低于0.008毫米的农膜将被视为伪劣农资,限制不利于回收利用的超薄地膜进入农资市场。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不法农膜企业,对于厚度低于0.008毫米的农膜不仅“有现货”还能“再生产”。业内人士指出,厚度小于0.008毫米的地膜易老化、易破碎、难捡拾,机械回收率很低,加工利用成本很高。地膜是按照重量出售,但对于农民来说,使用的地膜越薄,成本就越低,这让很多超薄地膜在市场上走俏,却最终导致了因回收难而严重污染耕地。

省农技推广总站站长赵贵宾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农膜的大规模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粮食安全,促进了增产增收,尤其是我省大力推广的双垄沟播覆膜技术,在我省这个干旱半干旱地区,切实发挥了突出的增收效果。但不容忽视的是,农膜残留造成的“白色污染”,已严重威胁到耕地安全。为此,我省已相继出台了两部关于规范农膜生产、经销的地方性法规,应该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质监、工商等执法部门,应在农资打假上动真招、出重拳,从源头上铲除滋生假劣的土壤。同时,还要借鉴种子、肥料管理准入制模式,实行农膜经销备案制,在重拳整治我省农膜生产经销企业的同时,也要斩断域外不良企业扰乱我省农膜市场的渠道,从根本上防治“白色污染”,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良田沃土。

(原标题:甘肃省农膜市场现状调查)

六盘水自闭症康复训练机构

桂林哪家医院专治白癜风

西宁治疗狐臭哪个医院专业

济南那家白癜风医院好如何正确的预防白癜风

防城港白癜风医院哪家治疗好

友情链接